轉載 | 干擾素的翻身?Lambda三期結果公布,最高可降低60%新冠死亡風險
本文轉載自 公眾號 | 同寫意
文 | 寫意君
在全球對抗新冠疫情的各類療法中,中和抗體、小分子甚至中藥都占有一席之地,似乎唯獨曾站在同一起跑線的干擾素(IFN),遲遲未見獲批。隨著lambda(λ)干擾素三期臨床結果出爐,希望重新浮現。
3月17日,Eiger對外公布了單劑量聚乙二醇干擾素Lambda用于新冠治療的三期臨床數據。在這項名為TOGETHER的研究,Lambda顯著降低了新冠的進展風險。
具體來看,在首次出現癥狀7天內接受治療的新冠患者中,與安慰劑組相比,Lambda組的新冠相關住院或急診風險降低了50%(主要終點)。值得注意的是,當癥狀出現3天內使用Lambda治療,觀察到更高的獲益,住院或死亡率降低60%。
Eiger的新聞稿還透露,Lambda在主要終點上高度優(yōu)于安慰劑,其優(yōu)勢概率為99.91%,超過了預先設定的優(yōu)勢閾值97.6%。
此外,Eiger也對所有試驗患者進行了新冠病毒測序。Lambda在所有測試變異株上都達到主要終點,包括Omicron?;谶@些數據,Eiger相信Lambda干擾素具備對抗任何新出現的變異株潛力。
“在這項以接種疫苗為主的人群的臨床研究中,Lambda證明了與新冠相關的住院或死亡風險的降低,這是其他任何研究藥物都沒有實現的,”TOGETHER的首席研究員Edward Mills博士認為,“這是一個改變游戲規(guī)則的事件?!?/p>
援引Eiger的說法,TOGETHER在非住院新冠患者中評估了11種不同的治療藥物,Lambda與安慰劑的對比評估是迄今為止新冠療法的第二大研究。入組標準要求所有患者均為輕度或中度新冠確診,并在癥狀出現7天內隨機分組。
此項研究招募的患者不論新冠病毒變異株,并且,根據最終分析1936名患者的數據,其中84%的患者至少接受了一劑新冠疫苗。
受此影響,Eiger的股價當日上漲了40%。
① 同為干擾素,治療新冠為何成敗有別
1966年,科學家發(fā)現干擾素的抗病毒機制、免疫調控和抗腫瘤作用。到1986年,FDA首次批準IFN-α用于治療慢性乙型肝炎。乙型肝炎病毒之外,干擾素在丙型肝炎病毒、人類皰疹病毒-8、人乳頭瘤病毒等方面的作用也逐步取得突破。
具體到機制上,干擾素通過與人體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,刺激細胞表達多種抗病毒蛋白,影響細胞代謝過程,包括降解病毒RNA,并抑制病毒RNA和蛋白質的合成。換言之,干擾素抗病毒的作用不針對特異的病毒, 而是作用在宿主上,這也決定了干擾素的廣譜抗病毒活性,讓其在新冠疫情之初備受看好。
在國內,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(yī)學院附屬協和醫(yī)院、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、哈爾濱市傳染病醫(yī)院等醫(yī)療機構,都曾在新冠患者的治療用方面加入干擾素,吸入式干擾素IFN-α也被寫進當時的新冠診療指南里。
2020年3月,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的研究團隊也發(fā)表了相關成果,通過在無法產生干擾素應答的Vero細胞中加入干擾素,證實IFN-α對新冠病毒的抑制作用,且高劑量時可完全抑制病毒。另一個實驗也證實,干擾素在體外能夠有效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復制,且呈劑量依賴關系。
然而,直至新冠疫情爆發(fā)以來的第三年,市面上仍未有一款干擾素獲批用于新冠治療。WHO此前的一項大規(guī)模三期臨床試驗結果(SOLIDARITY研究),或許可以視作干擾素治療新冠的艱難探索的一個注腳。根據這項在30個國家的405家醫(yī)院開展的研究,11330名成人新冠患者接受了隨機分組,其中2063名接受IFN-β-1a(包括651名聯合洛匹那韋),研究的主要終點為患者死亡率。不幸的是,最終2050例接受干擾素治療的患者中有243例死亡,對照組2050例中有216例死亡(比率比為1.16)。
2月21日,Synairgen宣布SNG001(吸入型β干擾素)在治療新冠的三期臨床(SPRINTER研究)錯過終點,股價一度跳水84.11%,市值約剩0.5億英鎊,也讓干擾素的應用徒增曲折。但此次Lambda三期臨床的成功,或將打開干擾素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新局面。
為什么同是干擾素, 有的三期臨床能成功,有的卻失敗了?2021年9月刊登在Cell上的一篇文章提供了一些啟發(fā)(The interferon landscape along the respiratory tract impacts the severity of COVID-19)。
首先,SOLIDARITY和SPRINTER研究使用的都是β干擾素。從分類上說,β干擾素和常用的α干擾素都屬于I型干擾素,除了抗病毒的作用,它們還能上調多種炎癥因子。換言之,用I型干擾素治療新冠這種極易引起“細胞因子風暴”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有風險的。
與之相反,作為一種III型干擾素,Lambda由于沒有I型干擾素的強促炎作用,可以在抑制病毒復制的同時,阻止“細胞因子風暴”的發(fā)展,從而使患者不會進展到重癥。
其次,對參與試驗患者的選擇也至關重要。干擾素是人體天然免疫的一部分,屬于早期抗病毒防線,因此適用于早期感染者。
SNG001的三期臨床入組患者需要吸氧,按照中國的新冠診療指南來看,這已經屬于重型患者。因此,這時再使用干擾素治療作用有限,臨床失敗也有跡可循。而TOGETHER研究中的Lambda,針對的是高危人群中的早期感染者,也即輕癥患者。
簡而言之,干擾素種類的選擇和用藥時機,都可能關系著干擾素能否在治療新冠的后期臨床試驗中獲得成功。
② 三期臨床之后,Eiger扭虧,國內回暖
盡管TOGETHER的數據不俗,這卻并非Lambda的首秀。Eiger從BMS獲得Lambda的全球授權,而BMS則是在2010年以8.85億美元收購ZymoGenetics時獲得該藥。
早前,BMS已在三期臨床中證明聚乙二醇干擾素Lambda對治療丙型肝炎病毒安全、有效,副作用要比聚乙二醇干擾素α干擾素(派羅欣)要小,但由于小分子藥物治療丙型肝炎效果更好,用藥周期更短,BMS忍痛將之賤賣給Eiger,而Eiger用這款藥物開發(fā)丁型肝炎這種孤兒藥適應癥。
2019年8月,FDA基于單藥II期臨床研究LIMT的數據,授予Lambda在丁型肝炎上的突破性療法資格。該項研究中,33例丁型肝炎病毒(HDV)感染患者接受治療,24周后持久病毒學應答率為36%。
但Lambda至今仍未上市。Eiger的現有管線中,主要都是針對孤兒癥。唯一上市產品是2020年11月獲批的Zokinvy,用于治療Hutchinson-Gilford早老綜合征(HGPS或早衰癥)和早衰樣核纖層蛋白病。這兩種適應癥都屬于超罕見、遺傳的過早衰老疾病,會加速年輕患者的死亡率。
罕見病市場固然可以獲得相當高的定價,可患者基數和支付能力也限制了產品創(chuàng)收。2021年,Eiger的收入只有1214.2萬美元,全部來自Zokinvy。這顯然無法填補2390萬美元的銷售和一般行政管理費用,更遑論同期6443.6萬美元的研發(fā)支出。2021年財報顯示,Eiger凈虧損3391.7萬美元。
此次Lambda三期臨床的數據,讓Eiger看到跨入更廣闊的抗病毒市場并扭虧為盈的希望。畢竟,同樣是長期未推出一款產品的Moderna,憑借一款新冠mRNA疫苗,已經開始撼動傳統(tǒng)疫苗四巨頭的版圖。
Eiger計劃與FDA討論研究結果,并盡快提交EUA。Eiger總裁兼首席執(zhí)行官David Cory稱,TOGETHER研究的數據表明,“單次皮下注射Lambda有潛力成為一種方便、‘一次性’的治療方法,以降低新冠患者的嚴重程度,減少住院和死亡”。
如果順利,Lambda也將成為首款投入新冠治療市場大規(guī)模使用的干擾素藥物。在小分子、中和抗體等現有方案之外,為再度嚴峻的新冠疫情形勢,提供更多的防控選擇。
至于國內方面,公開資料顯示,現階段布局λ干擾素賽道的企業(yè)有2家。
其中,德益陽光主要聚焦于腸道病毒感染,走的是孤兒藥開發(fā)思路,所開發(fā)的PSP001用于治療造血和實體器官移植患者的慢性諾如病毒腸炎。截至發(fā)稿日,PSP001在美國已經開展一期臨床,未查到其在國內注冊的相關消息。
另外一家則是位于杭州的先為達生物。先為達生物的λ干擾素產品代號為XW001,采用霧化吸入溶液這種特殊劑型,主要聚焦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治療,已獲批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(RSV)感染的治療,在健康志愿者中開展的一期臨床研究已接近尾聲。
與此同時,XW001吸入溶液還在中國獲批用于新冠病毒治療,并且在拉丁美洲同步啟動了二期臨期研究。相較于Eiger一周一次的皮下注射給藥,XW001的霧化吸入給藥方式,能使藥物更快速到達肺部,起效更快;并且,后者也大大降低了藥物的系統(tǒng)暴露,安全性理論上將更高。
此次Eiger發(fā)布Lambda振奮人心的數據之后,能否帶動國內干擾素抗病毒領域的回暖,甚至在新冠治療上取得突破?我們拭目以待。
參考資料
1. Eiger's Single-dose Peginterferon Lambda for COVID-19 Reduced Risk of Hospitalization or ER Visits by 50% in a Predominantly Vaccinated Population in Phase 3 TOGETHER Study;Eiger
2. 干擾素治新冠的AB面:從大漲超400%,到暴跌近八成;同寫意
3. The interferon landscape along the respiratory tract impacts the severity of COVID-19;Cell
商務合作:bd@sciwindbio.com
媒體聯系:media@sciwindbio.com info@sciwindbio.com
歡迎您關注先為達官方微信公眾號,更快獲得最新資訊。